欢迎访问大城县人民政府     |    关注我们:
解放思想    务实笃行    勇于担当    奋发崛起    为建设经济强县  大美大城不懈奋斗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文件

大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县战略的意见

来源:大城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3/14 字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大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城区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质量强国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质量强省和廊坊市质量强市的新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我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效实施我县“协同发展、科技引领、开放带动、生态支撑”主战略,现就实施质量强县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落实《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大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工作主基调,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抓手,把提升质量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积极构建多元共治质量工作格局,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水平,把大城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二)主要目标。质量强县战略深入推进,质量强县战略在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得到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宏观质量管理能力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农产品品种、质量、效益显著改善,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名优产品和服务名牌大量涌现,环境质量明显优化,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占据产业链中高端的产业。

  力争到2020年,全县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3.5%以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3.5以上,工业类名牌产品10项以上,服务名牌1项以上,农业类名牌2项以上,优质产品1项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4项以上,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达到1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项;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环境治理实现重大突破,空气质量改善程度明显高于以往,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0%以上,稳定在全市前列水平。

  二、狠抓质量提升,助推我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提高工业产品质量,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隆起带,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性领军企业。全面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加快提高先进制造业产品质量。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实施工业基础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进我县保温建材、有色金属、红木家具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质量提升,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不断向绿色、高端、高质、高效和品牌化迈进。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二)注重农业发展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积极参与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及环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圈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构建环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圈,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高端、高效产品比重。培育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增加主要农产品京津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严格工程建设质量,打造精品优质工程,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全面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度和信息档案制度,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要进一步落实质量终身责任。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推进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大禹奖”。

  (四)提升服务质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深入实施物流业、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升旅游景区规范化、标准化精品化建设水平,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开展服务质量监测分析,发布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报告,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重点服务业质量监测体系。规范服务质量分级管理,探索建立优质服务承诺标志与管理制度、顾客满意度评价制度,促进服务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五)狠抓生态环境质量,打好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有效控制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大幅降低资源消耗。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行动计划,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健全煤炭质量检测体系,加强燃煤锅炉治理,推进清洁生产模式,提升清洁生产技术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推进控污减排,切实降低主要污染物浓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抓好绿色大城建设,继续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绿化质量达到或接近京津水平;狠抓水生态治理,积极开展重要水系生态建设,坚决依法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六)大力加强品牌培育,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制定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完善名优品牌培育机制,培育更多单位和个人争创中国质量奖、省名牌产品、省服务名牌和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增强区域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百年老店,推进多种形式的品牌发展模式,全面增强企业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管理能力。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培育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深入推进国家和省市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推动区域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区域重点产业和产业集聚区质量整体水平。深入开展“百争创、千导入”活动,以政府质量奖为导向,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卓越绩效管理标准培训,实施重点企业管理咨询指导。完善政府质量奖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行业龙头企业中的覆盖面和实施绩效。

  三、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夯实县城发展根基

  (一)深入实施标准发展战略。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建立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30%以上;大力推动服务标准化,在主要服务行业树立标准化标杆示范企业。鼓励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公开声明和监督制度,落实先进标准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各行各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争取标准话语权。按照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要求,支持我县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开展创新技术标准和先进技术标准的研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换为标准,不断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农产品、食品、药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水平。建设一批与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农产品安全、环境卫生、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国家级及省级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计量、标准、认证等质量公共服务平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三)强化计量基础支撑工作。加强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涉及国计民生领域的量传溯源能力建设。加强工业与能源计量工作,推动工业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强化数据综合分析应用,为服务节能减排、助力“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四)加强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制定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开展环保、低碳、节能认证,促进资源节约;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建设工程等领域推行管理体系认证;在骨干企业大力推进食品安全领域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等认证工作;参与国际互认,服务外贸经济发展;探索在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推行服务质量管理认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认证产品,推进认证认可国际互认,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对产品、服务和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五)健全信用档案,完善治理诚信体系。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搭建信用资源互通共享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完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强化信用在市场监管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构建第三方评估机制,培育、发展社会信用评价机构,开展信用评级。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标等领域应用质量信用信息,实施联动奖惩。加强质量信用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开质量信用信息,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监督机制。

  (六)突出质量惠民,发展成果全面共享。建立完善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形成健全的质量投诉渠道,及时解决群众质量投诉。建立社会质量监督员制度,推进建立企业、行业协会、保险以及评估机构合作机制,建立群众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降低质量安全风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定期开展群众质量满意度调查测评,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各类质量安全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提高群众对政府总体质量水平的满意度。

  四、实行质量共治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创新审批许可手段,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先证后核”,实现从重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围绕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环保,制定和完善质量、技术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执法,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强化政府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履职尽责教育,推行“亲商、安商、为商”便民服务工程,全面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效预防质量安全风险。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多元共治等监管制度。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强化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范,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电子商务监管,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大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执法监督,保障工程质量。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坚决查处煤炭、化工等行业企业严重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倒逼行业企业去产能,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企业质量首负责任、产品“三包”、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服务质量保障等制度,督导企业严格执行质量法律、法规,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完善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管理,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机制。严格执行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置制度,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广泛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引导重要产业骨干企业的质量管理迈向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观念。

  (四)打击质量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加强商标品牌、地理标志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开展执法打假专项行动,严查有影响的大案要案,有力震慑严重质量违法行为。深入开展产品质量整治提升行动,严防区域性、行业性资料安全问题的发生。做好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推进质量共谋,共促质量共治大格局形成。加强对消费者的质量宣传和引导,鼓励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监督、评价,维护质量权益。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探索建立惩罚性质量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强化消费者集体维权行动力,加强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合作与授权,鼓励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通过商品质量安全评价、比较试验、消费评议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以及支持、引导消费者依法维权等方式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自律约束作用,积极推进社会性质量仲裁检验检验和质量鉴定,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加强与有关院校、研究机构、咨询机构等单位的协作配合,汇聚质量专家智慧,加强质量发展政策研究,充分发挥智囊作用,逐步形成“企业全面负责、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监管、检验技术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的质量安全多元共治工作机制。

  (六)注重分析评价发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透明。开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开展质量竞争力指数和质量水平对比评估。加强质量安全、质量发展和质量效益的分析研判,定期发布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质量状况。建设质量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以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产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度指数等为重点的质量指标体系。定期公布重点区域、经济开发区质量效益综合评价情况,引导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将质量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五、加强组织保障,完善质量工作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进质量强战略实施。县质量强县战略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质量强县工作的协同推进,紧紧围绕质量强县各项工作落实,各质量主管部门要加强质量强县战略的工作谋划和协调推动,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有效形成推进合力。把质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开展“质量强县、质量强镇、质量强企”活动,确保质量强县战略取得实效。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工作落实动力。把质量发展及质量强县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质量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完善质量强县的相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政、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落实对获得省(市)政府质量奖、省级以上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等奖项的企业和个人的奖励政策。对质量优良的品牌和产品,在技术改造、科技立项、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三)完善质量法治体系,推进法治大城建设。将质量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提高全民质量法治意识。加强质量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完善质量执法监督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质量氛围。将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建设具有我县特色的质量文化。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树立“工匠精神”,激励广大员工开展质量创新。加强质量宣传教育,大力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