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城县人民政府     |    关注我们:
解放思想    务实笃行    勇于担当    奋发崛起    为建设经济强县  大美大城不懈奋斗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一刀一世界 一石一乾坤 ——李会宁的篆刻人生

来源:大城县人民政府  作者:陈彩燕 杨雅淇 发布时间:2017/06/09 字号:

  瘦瘦的身材,平和的面容,沉静的眼神,文雅的谈吐,他就是大城县文联主席李会宁,别名朗石,今年46岁。近30年来,他一直埋头伏案,沉浸在篆写、雕刻当中,这是他倾情的世界。

  因书法迷上篆刻

  读中学时,李会宁的书法作品经常获奖,这为他日后学习篆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介绍说: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从广义上说,篆刻是用铁笔在各种印材上书写的书法。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是刻出来的书法作品。篆刻要求以字养印,前人曾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因此,篆刻家必须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底,尤其是写篆字,不管是金文,甲骨、陶文、砖文、摩崖等都必须有一定的研究。

  1988年,李会宁考入廊坊工业学校机械制造系。“这个专业是我自己选的,我很喜欢机械,希望毕业后有个稳定的工作。”然而不久,在机缘巧合下,他遇到了传统的篆刻艺术。

  在工校学习期间,李会宁经常参加书画比赛,一年级时,就获得了全校第一。渐渐地,他发现,高年级同学的作品上大都盖着红色的印章,而自己却没有。于是,他跑到街边的刻字摊上,花钱刻了一枚橡皮印章,再写了字就盖上章。一天,一位学长来到李会宁的宿舍,看到橡皮印章后直摇头:“专业书画家都用金石印章,你太外行了。”过了几天,李会宁在学长的带领下去了北京,在王府井书店买回一本民国版的《篆刻入门》。从那开始,他才知道篆刻有历史、有传承、有风格、有艺术性……他整天捧着书看,还买来锯条、刀片、石头,自己摸索着试着刻,各科课本的封面上都被他盖了大大小小的印章。

  学艺路遇多位恩师

  谈起最初练习篆刻的那段日子,李会宁形容为刀耕火种,直到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五位恩师。

  在一次上课时,教材料力学的老师杨子兴看见他书上的红色印章,很惊讶地说:“这是你自己刻的吗?你也喜欢刻印章?”李会宁说:“是啊,喜欢。”杨老师说:“我认识一位刻印的老先生,非常专业,我引荐你跟他学吧。”1988年10月的一天傍晚,杨老师骑自行车载李会宁拜访了张正先生。

  李会宁介绍,张正是大城县人,毕业于大城县师范,抗战时期参加了贺龙元帅的120师,后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追随贺龙二十多年。解放后转业到天津农学院担任院长,离休后定居廊坊。“他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写得一手漂亮的文征明小楷,深研元明时期的朱文印章。我认识老师时,他已经70多岁了,患病休养,很多人找他拜师,都被他婉拒了,但他跟我特别投缘。”

  1989年,李会宁还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协理事、廊坊书法院院长的王厚祥先生为师,学习书法;跟随山水画家郑壬和先生学习国画。后来经王厚祥先生引荐,跟随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燕山印社社长王增军先生学习篆刻,王增军经常鼓励他多从秦汉印上下功夫,同时写好篆书。2006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崔志强先生在字法、章法、刀法方面,对他进行了悉心指导。

  谈到多年的学艺之路,李会宁常念这五位恩师的教诲之恩。

  以武修文造诣深

  在外人眼中,瘦高的李会宁像一个文弱书生,殊不知,他是一位“文武双修”的人,正是有了扎实的功夫底子,他的篆刻作品相比其他人更遒劲有力。

  李会宁学过少林弹腿、八极拳、劈挂掌和形意拳、杨氏太极拳、八卦掌等套路,六合大枪、九宫纯阳剑、春秋大刀、太师虎尾鞭等器械。当他发觉武术对篆刻的影响时,他正跟随张正老师练习刻岫玉。

  岫玉质地坚硬但很脆,一般的金属刀刻不动,这成为了很多篆刻家无法突破的“难题”。张正特制了含有各种刀角的硬质合金工具钢和锋钢刻刀,研究出了独特的方法。在学习中,李会宁掌握了技法,用合金、碳素、高速三种工具钢加工制作了专门的刻刀。此后,凡是比玉软比寿山石硬的各种石头,他都能用钢刀轻松对付。

  “刻印不像拿毛笔写字,有点力量就行。石头和刻刀在一起不能硬碰硬。再加上印材软硬程度不同,没有超常的臂力,治不了玉石一类的硬材料,更刻不出苍劲浑厚的效果来。别人用力是用手指,我则动用全身的力量,运腕落刀时,依笔势而呼吸,随意境而律动。篆刻时,我一般是站立、悬肘,这对腰、肩、肘、腕的要求很高。这就是武术带给我的特殊技能。”李会宁表示。

  痴迷于篆刻的美

  在李会宁的办公桌上,总放着几块刻好的印章,每到休息时,他就仔细把玩,沉醉于其中。

  选石头、工具、配篆,设计字形,然后雕刻……小小的空间里,每个字的结构十分合理,搭配千变万化,有矛盾、有统一、有完美、有残缺,这就是篆刻神奇的地方。李会宁说:“艺术不是摆‘棋子’,要有虚实变化,长短变化,大小变化。刀法不变,力量不变,石头不变,变的只是字形章法和创作的思想理念。”

  篆刻到底有多美?李会宁给出了答案:“篆刻艺术有形式美,点和线在篆刻家刀笔的运使下,经过不同位置的排列组合,产生了松紧、疏密、参差等特点。这种美还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审美观、治印材料和手段的不同。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玺,大开大合、大疏大密,变化多端。此外,篆刻艺术还有内涵美,主要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元素。”

  为追寻这种美,李会宁从未停止过脚步。他用遍了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石和内蒙古巴林石这四大名石,还设计制作百余件刀具,尝试了锰钢、锋钢、钨钢、高速钢等各种材质。“我是学机械的,对车铣刨磨各种机床都能操作,对各种刀具的性能特点也熟悉。我一直使用自己加工制作的刻刀。”李会宁笑着说,他有一把白钢条做成的刀,跟随他25年,刀头已经被磨得非常钝,刀身伤痕累累。缠在上面的胶布由于常年沾汗水、石头粉,刀把儿都被他“盘”出了铮亮的“包浆”。

  近30年来,李会宁创作的篆刻作品达三万多方,平均一天一方,最大的有十八公分,最小的仅有三毫米。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展赛中获奖,有的还被收录到《人民日报》《求是》《河北文艺界》《青少年书法报》等报刊。1997年,他出版了《李会宁书法篆刻集》,2006年出版了《朗石中国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