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城县人民政府     |    关注我们:
解放思想    务实笃行    勇于担当    奋发崛起    为建设经济强县  大美大城不懈奋斗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大城的古文化村——郭底

来源:大城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7/02/14 字号:

  在美丽富饶的子牙河西,大城县城的西北部约15华里处,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子,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郭底村。该村曾隶属王文乡、旺村镇,现为现代工业园管辖,全村共有620户,2685口人。郭底村不仅建村早,历史文化渊源,而且是全县有名的古文化村。

  战国时期,此地为燕国的长城堤,那时候便已建村。古村遗址位于村东,占地2000平方米,战国古墓群位于村东南,占地800平方米。汉代古墓群,位于村南,占地3500平方米。宋代古村遗址,位于村东偏北,占地800平方米,宋代古墓群,位于村西北角,占地28800平方米。除此之外,郭底村周围还发现其他古遗址:村西南地方,当地称为“破楼堂前地”,1950年,发现砖砌地道,内有武将整体遗骨一具,胸前有一铜护心镜。1970年,这里还发现宋代一武将遗骨,旁有三节鞭兵器,及大量陶瓷器随葬品。墓砖铭用朱砂书写,有“总督李能”、“郭底店”等字样。村南有一东西向340米、南北向60米高于地表1.5米的高地,土层夹有战国、秦、汉时期的铜镞、陶片、五铢钱币等。西北与之相连处,有一约50平方米的土墩,内含灰烬土和夯基五花土及秦汉陶片等,当地称之“上杭烟墩”。在烟墩附近,1972年曾挖掘出一坑的宋代兵将尸骨、马尸骨及斧头、磨刀石等。1985年,在“上杭烟墩”遗址南发现东西向700平方米的汉墓群,并在村东发现汉代成人瓦棺墓葬一座。而在村西北角周家坟处,1976年发现砖砌圆顶墓葬群,出土有定窑白持壶、青瓷碗、澄泥砚及宋代铜币等。经文物专家考证,出土文物为北宋时期遗物。这里便是我们所了解的郭底宋代古墓群,199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是有了这么多的遗址、遗物。多年来,郭底村不仅充满了传奇,也衍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美丽传说。相传,五代后汉时,著名的后汉大将郭威曾率大军在此驻防。上面提到的“上杭”其实是大将郭威的官邸和屯兵的地方,郭威的眷属和中军大帐就设在这里。而紧挨着“上杭”的“烟墩”实际上是郭威驻军建筑的烽火台,这是古时专门施放狼烟传递边防紧急军情消息专用的军事设施。有意思的是:“烟墩”的西面挖了一个大坑,当地人称“南大坑”,“南大坑”的中间留了一条半截道,半截道中间挖了一口深井,人称“南大井。”这样,“上杭、烟墩”“南大坑、南大井”便连成了一片。站在“烟墩”烽火台上瞭望四周颇为壮观。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南大坑”的形成便将郭底村劈成了两半,于是,历史上便有了“大郭底、小郭底”之说。

  “南大坑、南大井”的形成,既解决了当时人、畜饮水,又处处充满了神奇。首先说,这里的水不仅清澈见底,而且,甘甜可口。本村和邻村做酒、做豆腐的百姓用的都是这里的水。二是从那时候起一直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每逢大旱年景,全村的人便走上街头,敲锣打鼓,祭奠这口“南大井”,等祭奠仪式结束后,便开始掏井,等井水掏得差不多了,天上便下起瓢泼大雨。所以,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一直过着富足的日子,历史上也就有了“金郭底”的说法。正是因为大将郭威在这里屯兵时,爱民如子,时时处处想着人们,又从不骚扰老百姓,加上军队纪律严明,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后来,郭威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后周,当了皇帝。在其驻军和眷属从“上杭”撤走时,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全部留给了当地的村民。村民对后周皇帝感恩戴德,为了纪念他,人们便把村名改为“郭坻”村,取郭威官邸之意。

  因该村地处文安洼的南端,在全县来讲地势低洼,过去十年九涝,形同锅底,于是人们又将郭底的“坻”字改为同音字“底”,后来的村名“郭底”两字含有了双重意义,郭字表示郭威,底字表示低洼,故此,郭底村名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它伴随着那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还在延用和流传着。

  我们说,“历史是人写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很多东西都渐渐被淡忘,无法考证。但是,村周围众多的遗址、遗物足以证明郭底是无可厚非的古文化村,而且,曾经有过辉煌。在大城八景中,就有“郭底夕照”的记载,明朝诗人陶圻当时是这样描写的:“城郭巍巍十里长,绿扬几处挂斜阳。红光掩映春衫袖,疑是天孙云锦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