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城县人民政府     |    关注我们:
解放思想    务实笃行    勇于担当    奋发崛起    为建设经济强县  大美大城不懈奋斗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修鞋匠赵志信:愿把微笑留给每一个人

来源:新大城报 发布时间:2017/01/10 字号:

  人们常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对于大城县的赵志信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自幼小儿麻痹的他,从来不知道双腿走路什么滋味,但是他从不向生活低头。从骑着手摇三轮车卖冰棍,到自我摸索成为修鞋匠,三十年光阴匆匆而过,生活的磨练虽然在他脸上留下了沧桑,但是他内心充满了温暖,言谈举止中甚至还能感受到他的豁达,就像他自己说的:“已经年过半百了,我很知足了,唯一的愿望就是老天能让我多活几年,让我再为周边的村民服务几年。”

  爱上学习和思考

  赵志信出生于1965年的二月初一。在村里边的老人们看来,这是一个带有福气的日子,但是他的出生并未给这个生活艰难的家庭带来什么特殊的喜气。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人口的增加只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他的残疾并非天生,而是因病导致。那时,赵志信才一岁半。“刚开始,只是发烧,后来总不见好,母亲带我找到村里的赤脚医生后,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这对于家庭来说,犹如“晴天霹雳”,赵志信的父母想尽各种办法,也尝试了各种偏方。“即便是70年代初的大旱之年,我父母也毅然将家里分得的白菜和萝卜拿去卖掉,用换来的钱为我看病,那个时候我们家是每年都要上缴‘缺粮款’的”。

  几年间,他受过各种“疼痛”,到目前他仍然记得的治疗方法是用针穿透脚部,反复摩擦以刺激脚部神经。他说这个疼痛他终生难忘,那一年他才6岁。尽管如此,老天似乎并不“买账”,直到失去治疗价值,赵志信一家的努力也没有让他再从新站起来。

  对于儿时赵志信来说,最让他羡慕的是两个哥哥,因为他们到了上学年龄之后,就和其他孩子一样,背起书包走进了课堂。后来,大哥赵大雪的语文老师孙宝丹偶然间得知了赵志信的情况,便主动做起了家访。在他的动员下,赵志信走进了向往已久的课堂。第一次走进课堂,看到很多同龄的孩子,让赵志信觉得新鲜。

  但是,这种“幸福”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赵志信上完二年级,哥哥们都升入中学,要离村上学,不能再背他上学,他被迫辍学,再次回到那只有他自己的小屋里坐着或躺着。“后来,我变得有些自闭,不愿意见任何人,这其实是一种自卑。”

  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这种孤独有些沉重,甚至残忍。但是生活带给人苦难同时,也会给予人力量。不爱说话的他,爱上了学习和思考。哥哥们上学留下的教材成了他生活的“玩伴”。虽然上过两年学的他只认识一些拼音,不过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既然不认字,我就从学习字典开始,不懂就请教哥哥们。”

  几年间,他从未间断学习。“那几年,我哥他们留下的教材被我翻烂了三本。”赵志信回忆道,“我学得很慢,也没有老师辅导,但是后来大部分字我都认识,读书看报都不成问题。”

  修鞋匠的阳光生活

  真正让赵志信走出自闭的事发生在他20岁的时候。1985年初冬,赵志信的母亲去附近拾柴,回来后赵志信在这一堆废柴里看到一张破旧的报纸,便从里边捡了出来。报纸上刊登的是张海迪的事迹,看完之后赵志信倍受鼓舞:“我当时就打定主意,我不能再做一个废人,一定要为父母、为家人做一些事。”

  他的尝试从卖冰棍开始。21岁那年,赵志信看到院子里放着一辆坏了很久的自行车,他便请村里的电焊师傅帮忙改装成一个手摇三轮车。做好后,他便去离村三华里的小孟桥冰棍厂提货。

  尽管手摇三轮车走起来很慢,三华里路要比骑自行车的人多花一半时间,但是赵志信并不觉得苦。在卖冰棍的时候,他也收获了满满地感动:“每次去批发冰棍,大家伙儿都会照顾我,不让我排队,但是每个人都不容易。”在他的人生字典中,他从不愿让自己亏欠别人,他也从不认为自己因为残疾就应该享有什么特权。

  为了不让大家照顾,他每天早上四点就准时从家里出发,“那时,几乎每天我都是第一个到。”说起来,赵志信还有一点小自豪,“我不愿意让别人觉得我和他们不一样。”在去冰棍厂的路上,赵志信要路过一道沟,因为存有积水,很多时候都会被水沟刮倒,刮倒后他再慢慢站起来,“这一年也不知道要在这儿倒下多少次。”遥想当年,赵志信显得颇为平静。

  那一年冬天,赵志信用自己赚来的四十元钱,买了一个二手修鞋机,在附近村里的皮件厂买了一些小零碎,就开始了自己的修鞋之路。不同于卖冰棍,修鞋毕竟还是一个技术活,得有老师教才行。赵志信说,他的老师就是顾客。让他记忆颇深的是邻村一位大姐,“那时,我刚修鞋没两天,她一下拿来好几双鞋,我怕修不好,没想到大姐还很敞亮,让我随意弄,修坏了就不要了。”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除了起早贪黑的忙活,没事他也会钻研,慢慢地赵志信摸索出了修鞋的门路,生意越来越好,虽然钱挣得不多,但足够保障他基本生活。

  后来,赵志信的两个哥哥都结了婚,妹妹也出嫁了。转眼间,弟弟也到了成家的年纪,得想办法盖房、办婚宴。此时,赵志信修鞋已有几年,自己省吃俭用零零散散地有一点积蓄,他不愿让父母太辛苦,于是他拿出了3000块钱帮着父母翻盖了原有的三间土坯房,自己和父母则借住在了别人家,这一住就是六年。

  30岁那一年,父母借来的房子不能再住,这让赵志信有一种漂泊不定的感觉。“别人的房子再好终归不是自己的,而且我不能让父母一直跟着我这么‘流浪’。”于是,他找叔叔在村东协调了一小块地,自己出资盖了四间小房子,这让赵志信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自己养活自己,这是我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我的生活底线,这些年虽然不容易,但是我做到了。”说起这么多年自己的经历,赵志信对自己的状态很满意。

  愿把微笑留给每一个人

  赵志信是个健谈的人,他经常穿梭于周边各村街修鞋,一来二往,和周边的村民熟络起来,也会有很多村民把鞋送过来修。久而久之,他这间又脏又黑的小屋门庭若市,修鞋的、聊天的、闲坐的、下棋的……络绎不绝,赵志信显得不那么孤单。

  “在世界的角落里,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昏暗小屋中,我却不在乎那稀碎的日光。在这秋去冬来的季节,我被浓浓的爱围裹着……”赵志信在朋友圈里的这段文字让人感动。二十年匆匆而过,生活虽然艰难,但是却练就了他从容豁达的生活态度。如今,谈起往昔,他说唯有感恩二字能表达自己的心情,他也从不吝惜表达。

  一提起感恩,赵志信首先要提到的便是孟桥村的戚国祥。他是赵志信往来修鞋认识的,并没有什么过深的交情。有一天,戚国祥推门而入,一坐就是一上午。“我是来看看平时你是怎样出行的,然后想给你做一个代步工具。”赵志信一听,也很错愕,没想到二十多天之后,戚国祥就把做好的小车给赵志信送了过来。虽然只是一个小车,但是赵志信却说他是自己的“脸面”。“以前,我出来进去都是靠爬,有了这个小车之后,它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以此代步,我的生活也比以前方便多了。”

  “你做饭太麻烦了,光拿东西就很费力气,我给你做个流动厨吧!你把有用的厨具放里边,省得来回拿东西费劲!”“修鞋没带钱,给你兜鸡蛋吧!”“这是我家院子里种的石榴,你尝尝吧!”……回忆往昔,赵志信说自己如沐春风,内心充满了温暖,就好像安装了太阳,即使身在阴冷的小屋里,也不会觉得那么冷了。

  现在,他每天过得都非常充实。除了修鞋,他保持了每天看新闻、读书的好习惯,国际形势、国家政治以及民生疾苦都是他关注的焦点,闲暇时,他还能为此写上一段文字,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他说,身体的不自由不能限制思想的自由,心里有阳光就不在乎是白天还是黑夜。

  闲暇时,他还喜欢练练毛笔字、下下象棋、写写文章。毛笔字可以怡情养性,下象棋可以斗智斗勇,写文章可以抒发感怀,在他看来,他的生活也悠哉乐哉:“白天,人们往来不断,我也算实现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晚上,我自己可以静下来看会儿书,写写文章,并不觉得空虚乏味。”

  “生活虽然有时不遂人愿,但是我们要感恩生活,因为它让我们学会了成长。”赵志信说现在他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每天早晨一睁开眼,自己还活着。感受着周围围绕着我的好人、好事,感受着人们对我的爱和包容、我无以回报,因为我力所不及。唯一能做的,就像人们说的一样:保养好身体,多干几年!”赵志信笑容灿烂,内心从容,对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