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城县人民政府     |    关注我们:
解放思想    务实笃行    勇于担当    奋发崛起    为建设经济强县  大美大城不懈奋斗
当前位置:首页 > 乡土民情

文艺表演

来源:大城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9/19 字号:

  第一节花会

  花会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歌舞表演形式。历史上大城县有15种共59道。其中“落子”、“旱船”、“碌碡”、“灯官”、“秧歌”等花会由于后继无人,濒于失传。

  改革开放后,一些停办的花会又在乡村发展起来。每年上演的花会有:“登云”、“舞高跷”、“龙灯”、“少林”、“狮子”、“十二相”、“小车会”、“竹马”、“太平颤”等9种26道。尤其是二姑院村流传数代的花会“太平颤”表演诙谐独特,在中国华北地区独树一帜。

  1990年全县有50多个村分别组织过狮子会、龙灯会、高跷会、小车会、竹马会、少林会、落子会、秧歌会等。主要有子牙河北村文高跷会、北四岳村小车会、常张村少林会、后张村武高跷会、小流漂村竹马会、大祥村高跷会、齐圪垯村龙灯会、西马村少林会及王权村、高庄、宋张吉村、西留各庄小车会、西位敢村秧歌会。2006年全县新兴起的秧歌队62个,大鼓队102个,另有高跷队7个,龙狮队2个,共计137个。农村花会每年农闲时自发开展活动。1992年~2006年全县组织大型花会调演活动10次,每次约有30个代表队到县城表演。

  附:二姑院太平颤简介

  太平颤是大城县二姑院村流传很久的独有花会,又称甩会,融歌舞、戏剧、杂技等为一体。远近闻名,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太平颤演员共6人。道剧是1根两丈长的木杆,杆头坐着扮演县官者。走街行进时扮演县官的演员随锣鼓节奏表演摇头晃肩的动作,也随机即兴表演。杠夫随时猛力下压木杆后尾,使木杆前端猛然直竖,饰县官者假扮吃惊状态,以逗观众一笑。行进中也可有人提出一些“难题”请“县官”回答,问答中穿插一些插科打诨的讽刺笑料。太平颤成为华北地区独具特色的花会之一。

  第二节戏剧曲艺

  一、戏剧

  大城县戏剧曲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1953年统计,有剧种6种,计河北梆子26处,哈哈腔10处,评戏5处,京剧4处,昆高2处,皮影2处。1983年统计,尚能开展活动的有河北梆子7处,评剧、京剧、哈哈腔、皮影戏各1处。20世纪90年代后皮影戏、昆高因后继无人而失传。

  在县内戏剧工作者中,河北梆子正工须生王宪云,主演过河北梆子传统戏《十五贯》、《孙安动本》等,现代戏《龙江颂》、《红灯记》等,1986年在河北省梆子戏剧汇演中获演员二等奖。河北梆子正工旦角演员李金凤,主演过《秦香莲》、《蝴蝶杯》、《杜十娘》以及现代戏《审椅子》、《送货路上》、《山庄红医》等几十个剧目,多次在戏剧专业艺术人才技能比赛中获奖。黄学通编著戏曲剧本有《看展览》、《三块六》、《运河桥头》等,其中《三块六》由县剧团参加市戏剧汇演,获二等奖。

  二、曲艺

  ⒈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清代道光年间在木板大鼓、弦子书基础上发展而来,发源地在河间与大城一带的子牙河流域(子牙河原名西河,依此而命名)。西河大鼓表演形式为:一名演员站立演唱,左手持两片铜板磕打有声,右手以鼓键子击打架在前面的扁鼓,另有乐手弹三弦为演唱者扮奏,有说有唱叙述故事。清末民初,大城县涌现出一批颇负盛名的演员,其中李德全(九高庄村人)创立了西河大鼓“小北口派”,后称李派,他的弟子赵庆山、吴庆安及传人齐田佑等演艺都很高。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和1978年大城县两次组建西河大鼓专业曲艺队,深入农村演唱深受欢迎。到1982年曲艺队发展到17人,1984年解散。

  盲人鼓书演员孙万祥,几十年从事西河、京东大鼓演唱,1990年有3个曲艺节目获河北省曲艺汇演优秀奖。刘宝森创作的西河大鼓《不碰运气》入选《河北曲艺作品集》。

  ⒉京东大鼓

  1970年后,京东大鼓在大城县开始流行,多在宣传演出中演唱。唱段多自编自演。80年代,县文化馆辅导业余文艺骨干排练相声、京东大鼓、快板书等并进行演出。京东大鼓爱好者李国歧(县水利局职工)1970年曾师承天津艺人董湘昆。他边学边演,后自编节目登台演出。他演唱的传统节目有京东大鼓《罗成算卦》、《武家坡挖菜》等80余段,自编自演节目上百段,其中《喜迎澳门回归》节目在中央、省、市电台播放;《珍惜水资源》节目在全国水利艺术节河北省调演活动中获三等奖。至2006年参加演出400余场次。曾三次获市级奖励、一次获国家级奖励。

  附:人物简介

  叶子 女,原名叶仲寅,1911年5月生,大城县安庆屯村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叶子幼年随父进京生活,1934年毕业于北京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天津任教。1935年10月考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校期间,叶子扮演了曹禺《日出》剧中的陈白露角色。1937年夏叶子毕业,赴汉口加入怒潮剧社,参加了多出抗日剧目演出。1938年入川排演了《秦良玉》、《赛金花》等戏剧。抗战胜利后到上海,拍摄了《大团员》等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叶子在北京市文委工作,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任演员队队长,主演了《莫斯科性格》、《龙须沟》、《北京人》、《明朗的天》等话剧。并担任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

  叶子从艺数十年,演出几十出话剧,塑造了无数个性格鲜明、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她晚年还在电视剧《城南漫步》、电影《骆驼祥子》中扮演角色。在《钟鼓楼》中扮演海奶奶表演出色,获得罗马尼亚电影节优秀女配角奖。

  王秀昆1943年生,大城县北桃子村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大同煤炭集团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创作了《不寻常的婚礼》、《误解》、《酒祸》、《公堂辩》、《订婚宴》、《五毒》等百余篇曲艺作品,出版有《王秀昆作品选》。其作品在大同煤矿广为传唱。

  刘子蔚1962年生,大城县小店子村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我国第一代京剧戏曲大专毕业生。主演过《火烧裴元庆》等大型京剧剧目,轰动京、沪京剧界,其剧照被《京剧史照》选用。还涉猎电影、电视演艺界,在电视剧《梅兰芳》剧中,饰演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形象,被誉为“活着的梅兰芳”。

  第三节音乐

  1990年,大城县41个村有民间乐队组织(旧称吹歌会、僧道班、音乐会、僧会吹会)。乐曲演奏大体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班(或称“吹鼓手”),二是以大管(或大小管)为主奏乐器的僧道班(也称老道班),为喜庆礼仪时司乐吹鼓手。僧道班专供丧葬殡仪捧经拜佛的音乐。此班会多为农民,县内分布于31个村,约175人。乡间“音乐会”组织,专为本村丧葬仪式奏乐或在年节期间演奏。子牙河南、北赵扶两村音乐会属此种。演奏音律严谨,古曲风格。

  1990年后,僧道班、吹歌会曲目混杂,僧道班另加打击乐鼓、大铙和云锣等。听歌会加小鼓、小钗和板鼓、笛箫、板胡和嗡子。

  听歌会采用唢呐和卡碗模仿戏剧生旦花脸唱腔,其曲种有梆子、京剧、评剧、豫剧等。

  附:杨家口古音乐会简介

  杨家口古音乐会乐班于明朝万历年间形成,迄今已有300年历史。相传该村李武生在朝为官,将宫廷乐曲传到该村。该音乐会的特点是曲目古老纯正,保持了宫廷及道家音乐的传统。演奏时从头板到三板由低到高,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乐器有管、笙、笛(长昆笛),打击乐有大鼓、板鼓、铙钹、云锣、木鱼等,不用弦乐。清末到民国民间古乐演出几经中断,后又经民间艺人挖掘保护传承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杨家口古音乐会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时期。1990年后,受西方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后继乏人,举步维艰。

  第四节歌舞

  改革开放后,歌舞经过学校、现代媒体传授、影响呈发展壮大趋势。1989年以后,大城县文艺演出日益活跃,歌舞卡拉OK表演流行。每逢重大活动和节日,宣传、文化、广播等部门都组织文艺演出。此外还多次组团参加省市文艺汇演,受到表彰和奖励。

  1990年冬季,文化馆与电影院联合举办“卡拉OK歌舞大赛”,每周末演出一场,共演出11场,观众达10000人。1991年春至1992年秋,大城县连续举办三届“卡拉OK歌舞比赛”,既活跃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还涌现出一批优秀歌舞人才。1995年,大城县组团参加廊坊市曲艺、小品调演。刘宝森创作的相声《两个妈妈》、小品《审丈夫》分别获市调演创作一等奖,《两个妈妈》入选《河北曲艺作品集》,小品《麻辣小姨子》入选《河北春节演唱材料》。1997年3月3~5日,大城县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艺术节期间,组织2000人举行歌舞、艺术体操、功夫扇、健身球表演和大型花会调演;还邀请解晓东、张也、李维康等著名歌唱和戏剧演员与大厂县评剧团来大城演出。2000年3月,大城县组团参加廊坊市青少年艺术比赛。大城县获通俗歌曲唱法一等奖,民族唱法一等奖,美声唱法二等奖。文化馆王俊梅(女)创作的《俺村阔步奔小康》获河北省“音乐之春”优秀作曲奖,《还是那个小村落》获廊坊市“天硕杯”电视大奖赛作曲一等奖,歌曲《祝福明天》获廊坊市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县文联职员王毓萍创作的舞蹈作品《山村姑娘》2002年获廊坊市少儿艺术风采展示大赛一等奖,获河北省三等奖。2003年7月该作品入选首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节并获“伯乐奖”。2004年5月18日,大城县组队参加廊坊市艺术节,演出“大城之声”专场文艺晚会,分别获两项集体奖,14个单项奖。

  1989~2006年,大城县共组织大型文艺晚会45场,专场文艺演出,如“彩色周末”、“园丁颂”、“文化下乡”、“平舒之声”等320场,观众总计达25万人次。

  至2006年,大城有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6人,河北省戏剧家、曲艺家、音乐家协会会员9人,廊坊市音乐家协会会员6人。

  附:人物简介

  毕一匡字天聪,1933年生,大城县毕演马村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195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分配西南军政委员会文工团,任舞蹈辅导员。先后在四川省歌舞团、西藏军区文工团、太原市艺术学校、山西晋中文工团工作。1964年调入南充地区文工团担任编导、教员及主任。编导节目有:歌舞剧本《在路上》,儿童舞蹈《摘茄子》,童话歌舞剧《金翅鸟》,轻歌舞剧《路遇》,舞蹈《欢乐的青年》。其中《金翅鸟》获四川省首届少年儿童戏剧调演优秀奖,《欢乐的青年》获四川省首届集体舞比赛一等奖,《路遇》获四川省首届彩虹文艺会演创作二等奖。曾荣获中国舞蹈家协会颁发的荣誉证章。

  王毓萍女,1981年12月生,大城县大汪村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县文联职员。创作的舞蹈作品《山村姑娘》2002年获廊坊市少儿艺术风采展示大赛一等奖,获河北省三等奖。2003年7月该作品入选首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节并获“伯乐奖”。